欢迎访问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当前位置: 首页 重组之路让企业活力迸发

重组之路让企业活力迸发

日期: 2014-02-15 来源: 本站 分享:
【字体: 打印

水泥产业是我市建材工业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水泥产业迅猛发展,全市水泥产量从2007年的140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845万吨,水泥企业工业产值从2007年的3.7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6.8亿元,产量和产值实现了历史性重大突破。但是受市场、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我市部分水泥生产企业竞争力不强,生产经营波动较大,盈利能力较弱。中建材西南水泥公司独具“慧眼”,以市场化的方式于2011年底先后整合我市3户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和1户商品混凝土企业,走出了一条联合重组的成功之路。

一、联合重组实现“两益”

(一)行业健康发展之“益”。中建材西南水泥公司重组我市3户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后,有效解决了我市水泥行业布局分散、管理滞后、不良竞争的问题。目前,中建材西南水泥公司和海螺水泥已成为我市水泥行业“两大巨头”,水泥年产量占我市水泥总量的90%。重组之路,全面提升了我市水泥行业生产集中度,实现了水泥行业科学有序发展。

(二)企业扭亏增赢之“益”。中建材西南水泥公司重组并成立了旺苍西南水泥公司、剑门西南水泥公司、西南水泥广元建材公司、高力水泥公司后,通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统一规划产品生产,实现产品品种全覆盖,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吨水泥成本比重组前下降20-30元,中建材西南水泥公司重组的4户企业均实现了盈利。2013年1-9月, 4户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9 亿元、利税1.67 亿元、利润0.75亿元,各项指标同比大幅提升。

二、企业发展突出“两大”

(一)技术改造促大进步。实行技术支持集中化,建立了先进的统一技术管理体系。投入上千万元分企业集中进行了余热发电、低压变频、脱销脱硫和废旧资源利用等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技术改造,有效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扎实开展“对标”活动,在技术、质量、成本、能耗等方面全方位积极挖潜,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低碳循环促大提升。实现企业发展低碳化,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使用煤矸石、石灰石等低价资源代替高价资源。大力推进环境治理,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发展高标号水泥和新型水泥制品,产品种类覆盖32.5到62.5普通水泥和低碱水泥等特种水泥,延长了水泥产业链条。2012年,企业每吨熟料平均综合电耗比上年降低3.2千瓦时,吨熟料标准煤耗比上年降低2.1千克,企业低碳发展成效明显。

三、科学管理着眼“四新”

(一)新理念促科学管理。牢固树立“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的理念,充分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充分依托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其他企业一道,共同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主动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有效制止市场恶性竞争,使水泥价格逐步提升,推动水泥价值合理回归。全面推进内部营销整合,实现企业集中营销,消除内部竞争,优化产品市场。

(二)新模式促科学管理。按照“央企市营”(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等于企业的竞争力)这一超越所有制的经营模式,建立双层次的治理结构,鼓励被重组的企业负责人双层进入,既可直接入股企业,也可继续保留原有企业的部分股份,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价值;进一步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用市场化的方法强化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被重组的企业一般在新企业中保留30%以下的股份,被重组企业的负责人可在新企业担任管理者,成为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中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建立“央企市营”这种符合市场规律,尊重企业发展的全新机制,中建材西南水泥公司各子公司业务得到了有效整合,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新体制促科学管理。中建材西南水泥公司全面实施“三五管理”模式,创新了企业管理体制。“五化经营模式”,即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的一体化;采购、财务、营销、生产、技术的模式化;建立上下一致,具有可操作性和国际性的制度化体系;事事有流程、人人有权责、信息能共享,产供销、财务、商务、法律相衔接的流程化;万事以数字为先,目标定数据、经营讲数据、分析看数据的数字化。“五集中管理模式”,即市场营销集中、采购集中、财务集中、技术集中和投资决策集中。“五类关键指标管理”,即基于每个人的职责分配关键经营指标,对于业务平台经理而言包括价格、销量、成本费用、应收账款和库存。

(四)新文化促科学管理。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合,形成企业文化一体化,创造了“三宽三力”的企业文化,即对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与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构建了“创新、绩效、和谐、责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辅导员制度,选择会管理、懂技术和善经营的优秀企业员工,倡导树立典型比照学,企业之间交流学,共享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不断丰富了企业文化内涵。

主办单位: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蜀ICP备20024448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18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69  

联系电话:0839-328709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39-3263686 邮箱:271847427@qq.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