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地处川、甘、陕三省结合部,是四川北部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幅员面积3215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万人。县城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人,城镇化率22.1%。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实际坚定不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取得较好成绩。“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41.2:24.9:33.9调整优化为30.8:31.3:37.9, 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27.1:38.1:34.8,以新兴工业为主的二产业首次跃居三次产业之首,成功探索出一套由传统农业县转身新型工业强县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与全市整体加快发展一样,我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位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1%;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0.97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3.14亿元,年均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0.95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5.89亿元,增长5.19倍,年均增长57.8%;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3倍,年均增长23.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35倍,年均增长69.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倍,年均增长22.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倍,年均增长88.2%。先后获得“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四川省畜牧业生产基地县、四川省农业基地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
(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地位凸显
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年均保持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工业经济总量五年内翻了两番,在工业的强劲带动下,2010年首次实现“二产超一产”,2011年再次实现“工业超农业”的新跨越,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二、三、一”的历史性突破。与2006年比较,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由20户增加到25户,实现总产值由3.2亿元增加到12.4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由0.97亿元增加到11.88亿元,占GDP的比重由8.96%提高到29.3%,提高20.3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41.49提升到169.57,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二)特色园区迅速扩张,承载平台更加坚实
以川浙合作产业园、竹园经济开发区为构架,以青溪石材产业园、木鱼食品产业园、孔溪小企业创业园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园区基本成型。按照“一区多园”和“一园一主业,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思路进行产业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①川浙合作产业园:定位为电子、新能源和纺织,是川浙两省共同商定的一个重大产业援建项目,在川浙两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园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3.7亿元,其中浙江省援建资金2亿元,2011年园区分成主营业务收入10.8亿元,利税总额1.64亿元。②新材料产业园:定位为基础原材料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总投资7600万元,占地面积450亩,该园区已基本建成,已建成投产企业2户(天运金属、青云上锰业),在建企业1户(中哲新材料)。③浙商产业园:定位为新型建材和硅材料产业,基础设施总投资5900万元,占地450亩,现已入驻企业7户,其中规上企业3户。④生态医药产业园:定位为现代中药产业,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完成投资6700万元,占地面积400亩,园区由科创集团计划总投资5亿元。⑤青溪石材产业园:定位为石材和石材工艺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矿山公路、矿山开采平台建设等配套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以上,占地面积600余亩。目前已入园石材企业4户,已建成规模以上企业3户(康辉石业、金辉石业、裕泰石业),在建企业2户(金泰石业、荆盛石业)。⑥木鱼食品产业园:定位为发展现代食品特色加工特色园区,占地500亩,建成川北地区生态食品城,已完成该园区的规划编制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鼎盛公司1万吨红茶和洁地山珍调味品等重点项目已落户园区。⑦青川小企业创业园:定位为承接县城内食品加工企业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器,规划占地面积133亩,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966万元,县城内9户食品加工企业已入住园区,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标准化厂房。
(三)优势产业聚集发展,整体实力逐渐增强
2011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加工、化工冶炼、医药制造”四大优势产业(不含飞地川浙产业园企业)实现产值13.43亿元,增长58.93%,占县内工业总产值的94.7%, 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产值77152万元,增长4.30%;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2576万元,增长50.09%;化工冶炼业实现产值13807万元,增长25.00%;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10738万元,增长127.83%。
(四)骨干企业迅速壮大,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截至2011年底,县内2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4户企业产值进入亿元企业行列(山东高速实业1.5亿元、川珍实业1.4亿元、青博木业1.2亿元、蓉成制药1.1亿元),超过8000万元(恺峰水泥),7户超过3000万元(青云上锰业、云龙麒达、天运金属、金石硅业、屹川商混、红源实业、晶晶石英砂);飞地—川浙产业园内8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2户(龙腾纺织1.8亿元、金宏铝业1.3亿元),超过2亿元的有4户(景特彩包2.7亿元、蓝天宏顺3.1亿元、能士智能港2.2亿元、甬川钢构4.2亿元)。
二、特色做法
(一)抓产业,科学规划明晰定位
未来五年,围绕把青川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经济发展实现‘三个翻两番’,即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翻两番,农业增加值比震前翻两番,旅游综合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两番”的总体要求”,按照“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省“7+3”、市重点优势产业规划,立足青川实际,科学编制“十二五”工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明确发展“非金属矿材料精深加工、生态食品加工、现代中成药和化工冶炼”四大优势产业。同时成立以县级主要领导牵头职能部门参与的县生态工业领导小组,负责产业规划、企业生产、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方面的工作。以川珍实业、唯鸿食品、山客山珍、洁地林农等企业为龙头,建成川陕甘结合部生态食品城;依托山东高速、明达玻璃、金石硅业、红源石业、双龙砂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非金属矿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建设川北硅材料基地;依托蓉成制药现有的51个国家准字号药品生产批文,集聚科创医药集团旗下其它制药企业优势产品,主要实施中药提取、中药饮片、胶囊及颗粒剂、医疗器械生产,并配套医药养生、旅游市场开拓和药品批发,建成川北生态医药产业园。依托天运金属、中哲新材料等优势企业,突出发展电子级四氧化三锰、高纯四氧化三锰等新材料产业;以文江口水电点、友谊电站、七岔口电站、三维矿业等企业为龙头,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工业增加值1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其中四大优势产业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
(二)抓企业,创新发展推动倍增
大力推进优势企业倍增计划、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小巨人”企业计划,做到项目上帮、资金上扶、政策上引、权益上护,大力实施重点企业倍增计划。2009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工业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企业家培训、中小企业创业贷款贴息等。重点扶持川珍实业、中哲新材料、天运金属、山东高速、红源石业、金石硅业、唯鸿食品公、双龙砂业、金辉石业、青博木业等10户企业率先实现倍增。2010年10户企业实现产值5.9亿元,是2006年得10倍以上。
(三)抓园区,突出特色做实载体
调整优化园区布局,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县委县政府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园区专职领导齐抓共管,抽调精干力量专门设立竹园经济开发区党委会、管委会。按照“一园一主业、一园一特色”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要素保障规划。整合灾后重建项目,并大力吸纳社会资金10余亿元,加快“一区多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竹园工业集中发展区为核心的,木鱼食品加工园、青溪石材加工园、孔溪小企业创业园为载体的新型特色园区基本形成。
(四)抓项目,开放合作招大引强
县委县政府坚持一手盘活存量一手做大增量,围绕优势资源主动上门招商取得较好成效。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大幅增加,总投资1.3亿元的裕泰石业年产500万平米花岗石板材及石材工艺品生产线已竣工投产;总投资1.2亿元的金泰石业年产300万平米花岗石板材及石材工艺品生产线正在安装设备,预计12月底竣工投产;总投资1.2亿元的青川县小企业创业园场平和配套工程基本完工,企业设计方案已批复,企业厂房建设已于10月底开工;总投资3.8亿元中哲公司三万吨四氧化三锰项目一期工程1.5万吨电解锰生产线年底可竣工;总投资5亿元的科创集团生态药业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蓉成制药搬迁扩能工程基建项目完成工程量的90%。
(五)抓保障,优化环境上门服务
一方面,围绕交通建设,着力改善发展硬环境。乔木路快速通道即将建成通车。另一方面,围绕要素保障。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和作风整顿,40个职能单位全部入驻政务中心,取消行政审批161项,同时坚持每月由一名县级领导带队定期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展“上门服务”活动。
三、经验启示
(一)立足县情优化发展思路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前提。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更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山区农业县的青川,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十一五”初就提出了“工业强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灾后重建以来,顺应形式机遇变化,提出了努力把我县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的目标,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强县的十条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十条意见》、《青川县工业招商项目推进管理办法》、《青川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二)依托龙头企业做强产业支撑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企业和产业相融互动做大做强才能促进工业经济良性发展,支持工业迅速扩张。依托双龙砂业、红源石业、俸佳硅矿、英华矿业、金石硅业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硅矿、石英精砂、高纯石英砂、方石英粉的硅产业链;以青云上锰业、中哲新材料为龙头,形成了锰矿—锰粉—电解锰(硫酸锰)—高纯四氧化三锰(电子级四氧化三锰)较为完整的锰产业链;依托天运金属,形成了有色金属废料产业链:有色金属废料废料、碳酸镍(铜、钴)—镍锭(铜锭)。石材加工产业园打造西南石材航母的进程稳步发展,形成了以金辉、康辉、金泰、裕泰为龙头的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业有较好的基础,川珍实业的“川珍牌”注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山客公司“山客牌”注册商标获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白龙湖水产品获第四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
(三)围绕资源优势充分开放合作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山区农业县的一般特征是森林资源、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但缺乏项目和资金的投入。我县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四川省畜牧业生产基地县、四川省林业基地县。现有森林面积374万亩,其中商品林面积161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9.9%,有茶叶基地13.5万亩,核桃基地17万亩,油橄榄8万亩,黑木耳240万棒,竹荪4000亩,袋料香菇5000万袋,食用菌年产量达到8200吨,白龙湖网箱养殖4500箱,围栏养殖6.8万亩,水产品年产量2万吨。已初步探明有储量矿32种119处,其中硅矿、锰矿、铝土矿、天然沥青矿、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资源储量丰富。石英砂岩矿探明储量4000余万吨,远景储量超过1亿吨;脉石英资源储量600万吨,锰矿储量300万吨,铝土矿资源储量800万吨, 天然岩沥青探明储量400余万吨,远景储量上千万吨,天然饰面石材储量达1000万立方米,石灰石资源储量2.95亿吨,是四川省矿产资源优势县之一。我县充分挖掘这些优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期分批带队外出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裕泰石业年产500万平米花岗石板材及石材工艺品、金泰石业年产300万平米花岗石板材、中哲公司三万吨四氧化三锰项目、科创集团生态药业产业园、洁地1万吨农产品深加工,鼎盛茶叶1万吨红茶深加工等重点项目接踵而至。
(四)突破瓶颈制约保障要素供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在突破资金瓶颈上,一方面积极创建生态金融模范县,营造和谐的银企关系,同时最大限度归集国有资产做大政府投融资平台,引导民间资本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公司。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和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意见》,目前正在引导1家有实力的企业筹备上市融资。在突破园区运行体制上,实行党政主干线领导集中精力抓园区,同时抽调精干力量充实竹园经济开发区。
(五)坚持工业主导引领三化联动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终目的。传统农业比重过大,城镇化率低于平均发展水平是山区农业县的典型特征,这就需要通过发展新型工业化来带动现代农业和城市化进程。我县除了围绕农业资源发展工业企业和产业外,在工业园区规划上也尽量做到与城镇功能配套、优势互补。比如,鼓励县城内一批传统食品加工企业搬迁至孔溪小企业创业园聚集发展,以小企业创业园为核心,将之与邻近的孔溪乡场镇作为科学发展优势区来建设,统筹各类要素规划打造“三化联动”的试验示范区。
(青川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
主办单位: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蜀ICP备20024448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18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69
联系电话:0839-328709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39-3263686 邮箱:2718474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