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呈现出开局良好、增势强劲、高开高走的特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51亿元,同比增长17.9%,创历史最高增速。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63亿元,增长4.6%;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27亿元,增长32.5%;在二产业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3.92亿元,增长30.3%;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35亿元,增长46.9%;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61亿元,增长9.9%。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两大需求快速增长,双轮推动趋势明显。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6亿元,增长24.6%。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展加快。累计开工项目5636个、开工率89.4%,完工项目3903个、完工率61.9%,完成投资797.7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5.3%。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匡山水泥、海螺水泥一期竣工投产、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兰渝铁路、广巴、广陕、广南、广甘高速、澳源嘉陵江大桥、红星公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进展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有到位资金招商引资项目195个,同比增加6个,引进到位市外资金56.83亿元,同比增长38.84%。消费需求持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91亿元,增长18.5%,汽车、家电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春节黄金周第一次迎来了旅游团队,第一次迎来了外国游客。一季度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45万人次,同比增长57.9%,旅游总收入实现5.5亿元,同比增长50.6%。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协调推进经济高速增长。工业经济发展提速。实现工业增加值23.92亿元,增长3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69亿元,增长30.4%。工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投资23.8亿元,增长35.4%。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4.5亿元,新拓展面积3.3平方公里,新入园项目20个。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备耕工作扎实有效,抗旱避旱成效明显,旱灾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28.15亿元,增长5.2%。小春粮食播面227.5万亩、油料99.3万亩,同比略增;蔬菜播种18.3万亩,产量31万吨,增长5%;茶叶25万亩,产值1.2亿元,增长116%。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肉类总产量12.75万吨、增长5.9%;出栏生猪125.3万头、同比增长4.8%;小家禽1225.3万只、增长6.6%。服务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持续增长,实现增加值25.8亿元,增长12%。交通运输、仓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金融保险等行业均持续增长。
(三)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4亿元,增长49.5%,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大大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税收收入实现2.72亿元,增长6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2元,增加401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59元,增加117元,增长12.4%。
(四)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明显,存贷款均大幅增加。各项存款余额699.01亿元,增长46.6%,其中储蓄存款307.33亿元,增长20.5%。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加快,各项贷款余额209.52亿元,增长42.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9.7个百分点。
尽管一季度经济呈现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但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灾后恢复重建进度虽然在6个重灾市(州)中名列前茅,但离省上的要求仍有差距,截止3月底,全市还有671个项目未开工建设。二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在建项目推进缓慢,一些竣工项目投产时间延迟。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供应偏紧对企业经营成本控制带来较大压力,个别重点企业利润有所下滑。三是由于部分企业财务指标不理想,信用基础工作薄弱,加之担保机制不健全,全市实际融资效果与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一季度虽然贷款余额增长42.3%,但存贷差急剧拉大,贷存比由去年同期的53.5%下降到30%,存贷差由去年的329.5亿元扩大到489.5亿元。
二、对全市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初步预测
全市一季度经济全面实现“开门红”,发展势头强劲。随着灾后重建的全面展开和一系列重大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投资将持续高位运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陆续投产和达产,工业极快将持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随着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家电、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消费需求将持续回升。综合研判上述各方面因素,初步预测,全市经济上半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GDP增速将保持15%以上,一产业增长4%左右;二产业增长24%左右,其中,工业增长23%以上,建筑业增长25%左右;三产业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0%以上。
一季度及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表
指标 |
单位 |
2009年一季度 |
2010年一季度 |
2009年上半年 |
2010年上半年(预计) |
||||
绝对值 |
增速(%) |
绝对值 |
增速(%) |
绝对值 |
增速(%) |
绝对值 |
增速(%)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54.15 |
9.8 |
67.51 |
17.9 |
117.61 |
14.5 |
137.9 |
15 |
其中:一产业 |
亿元 |
9.52 |
3.2 |
10.63 |
4.6 |
27.03 |
4 |
28.7 |
4 |
二产业 |
亿元 |
22.06 |
11.5 |
28.27 |
32.5 |
45.94 |
22.9 |
58.2 |
23.6 |
其中:工业 |
亿元 |
17.98 |
10.1 |
23.92 |
30.3 |
36.18 |
22.1 |
45.8 |
23 |
规模以上 |
亿元 |
14.11 |
10.1 |
19.69 |
30.4 |
30.33 |
26.6 |
39.5 |
24 |
建筑业 |
亿元 |
4.08 |
19.0 |
4.35 |
46.9 |
9.76 |
26.3 |
12.4 |
30 |
三产业 |
亿元 |
22.56 |
10.4 |
28.61 |
9.9 |
44.65 |
12.5 |
51 |
12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81.57 |
160.2 |
101.6 |
24.6 |
211.18 |
243.6 |
242 |
15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2.43 |
18.6 |
3.64 |
49.5 |
5.34 |
56.4 |
6.41 |
2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30.16 |
18.8 |
32.91 |
18.5 |
58.34 |
25.2 |
68.3 |
17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
元 |
3461 |
16.3 |
3862 |
11.6 |
5996 |
17.3 |
6895 |
15 |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
元 |
942 |
17.7 |
1059 |
12.4 |
1889 |
17.1 |
2116 |
12 |
注:经济普查后,2009年相关数据统计部门已作了相应调整,但此表数据以2009年度统计快报为准,未作变动。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突出灾后恢复重建和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一是针对尚未开工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制定针对性强的工作措施,倒排工期,狠抓落实,确保“5·12”之前基本开工。在坚持“四个优先”的前提下,均衡推进其它类别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确保“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二是落实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测和预测,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做好建设资金筹措工作,努力扩大金融信贷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利用外资和启动社会投资工作。
(二)突出产业培育和发展,确保工业快速增长。一是做大产业。继续推进资源转化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速推进“五大工业板块”建设。二是做大园区。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搞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加速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入园,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三是做优企业。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支持,构筑产业支撑,打造新的增长极,加快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四是做好要素保障。加快创新融资平台建设,搞好煤、电、油、气、运、土地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强化要素保障。
(三)突出小康新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确保一产业稳定增长。一是抓好生态小康新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切实抓好小春中后期田间管理,大春备耕播栽工作,提前做好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储备,掀起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大规模推进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三是狠抓畜牧业生产,完善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防范疫病和自然风险,重点抓好养殖园区和养殖小区建设,加快建设现代优质畜产品基地。四是抓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最低收购价保护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突出商贸旅游业重点,确保第三产业较快发展。一是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步伐,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宣传,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二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做好客货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培育市场服务体系。三是抓好农产品、药材、建材、汽车等专业市场建设,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家电下乡等工程。四是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扎实推进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产品销售服务网络规范化建设,大力开拓城乡市场,促进消费较快增长。
主办单位: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蜀ICP备20024448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18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69
联系电话:0839-328709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39-3263686 邮箱:2718474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