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元剑阁县鹤龄小学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严抓政策落实、狠抓资源配置、细抓人文关怀,积极推动各项帮扶措施,力求做到"精、准、实""无遗漏、无错误、无虚报",集聚社会帮扶攻坚合力,共营教育之蓝,让孩子在蓝天下健康成长。
内生力量致力教育扶贫
发展农村教育,共营教育之蓝,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特别是农村教师在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县教育局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措施,鹤龄小学新进一批脱贫攻坚一线教师、农村特岗教师共计30余人,新鲜的血液为该校教育扶贫工作顺利的开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
同时,该校每年均组织开展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缓解农村学校语数英和信息技术学科师资紧缺矛盾。为增强教师专业技术能力,该校不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组织各学科教研活动,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补足短板,查漏补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推动区域内教师交流研讨,积极促进教师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分时分段举行教育扶贫专题培训,做到政策人人晓,资助人人知,落实人人行,为推动教育扶贫积聚内生力量。
形式多样助推教育扶贫
该校采用多种方式推动教育脱贫。学校通过召开教职工会、学生班会、家长会等各类会议,宣传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让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教育扶贫政策,着力培养明白人,让每一个贫困户对教育扶贫政策了然于心,对党的温暖铭记于心。学校通过举办宣传栏,发放宣传单,组织宣传车,递交告知书等方式,大力宣传教育扶贫各类资助政策,让每一个贫困户明白扶贫政策,让扶贫政策落实到每一家、每一户、每一人。扶贫伊始,每一年每一学期,帮扶教师,分组包户,冒严寒顶酷暑,走村入户逐一核实每一个孩子享受教育资助情况,让每一个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阶段就读孩子的贫困家庭,享受到教育资助政策,做到一人不漏,一分不少。对于在外市外省就读的贫困家庭儿童,学校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其就读学校,开回就读证明,每年均开回100余份,邮寄资助函告,让孩子就读学校了解其家庭困难情况,在异地也一样享受到国家的教育资助政策。保证了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全部接受义务教育,确保了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享受到国家的教育扶贫补助资金,并一对一帮助贫困户家庭子女资助落实到位,一人不漏,一分不少。
在多年的教育扶贫工作中,该校都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每一个贫困家庭孩子予以资助,全镇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没有一个家庭因学致贫。2018年秋季,鹤龄镇石垭村5组孩子李原才父亲去世,母亲因家庭困难离家出走,李原才只能由年迈多病的奶奶独自抚养,生活步履维艰,几度面临辍学,帮扶教师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劝返,耐心解说,终于将李原才带回校园,年仅十岁的李原才终于在学校教育脱贫资助和"可好助学专项基金"的帮助下,延续了心中的上学梦。
2015年至2019年,学校共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251.9万元,惠及贫困学生5489人次。申请教育扶贫救助基金62人,补助4.99万元。
助学机构助力教育扶贫
2018年浙江千训爱心慈善基金会情系广元"一对一"资助金发放仪式在鹤龄小学举行,连续三年,该校14名家庭困难学生,接受贫困资助金额累计4.2万元。
播撒大爱,凝聚希望。剑阁县"可好助学专项基金"助力教育扶贫,实施一年,便解决了全县 179名家庭经济特困学生的就学和生活问题。2019年,"可好助学专项基金"继续实施,为每人每年提供2000-3000元的社会救助,为困难学生送去温暖。该校受助学生3人、受助金额达6000元。同年,剑阁县同心慈善基金会向全县各校捐资学习物资750套,该校孙诗琪、王义阳等91名家庭困难的学生,收到了同心慈善基金会捐赠的物品。
慈善机构和教育基金会,是教育脱贫攻坚战役中的强大力量,慈善机构和教育基金会的慷慨解囊,如雪中送炭,温暖了贫困学生,为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学子送去了温暖和希望。据不完全统计,教育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学校共接受社会资助金额达48000元,受助学生达到17人次。
师生合力推动教育扶贫
2019年,在我国第六个扶贫日之际,学校开展全校扶贫日捐款活动,掀起了学生学习"扶贫"、教师教育"扶贫"的热潮,弘扬了"扶贫济困、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营造了"扶贫济困、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全体教师积极响应,慷慨解囊,共筹善款3475元。在教师的倡导下,各年级各班学生也踊跃参与到扶贫募捐活动中,筹得善款2940元,共筹得善款6415元。从2017起,连续三年来,该校在扶贫日进行募捐,共筹善款2万余元,善款全部转入县教育基金会专户,帮助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让贫困家庭儿童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学校教师包户,领导包村,落实挂包帮责任,不让一个贫困户孩子失学辍学。鹤龄镇会龙村、翠柏村有2名学生因严重残疾不能到校学习,帮扶教师对家庭特殊学生采取"送教上门"、教师结对帮扶的方式帮助他们共渡难关。会龙村6组残疾儿童雍文胜无法到校上学,三年来,帮扶教师都会带上牛奶和学习用具,不畏严寒酷暑坚持每月送教上门,耐心辅导雍文胜,悉心传授学科知识。学校教师不仅和贫困家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和帮扶学生成了亲密的朋友。送教老师一上门,雍文胜的奶奶每次都倍感亲切,十分高兴地说:"我们胜娃的老师又来教学了,每次都多亏了你们啊!"。这一句肺腑之言让帮扶的老师信心倍增,让他们在扶贫的路上越走越坚定。对于孩子来说,一次送教上门,老师们带去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份温暖,一份希望,一点光亮,或许这点光亮会从此点亮孩子的生活。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聚沙成塔,让师生在教育中关注贫困地区,关爱贫困学生,做好扶贫工作,懂得感恩与回报。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已成社会共识。只有摆脱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脱贫。鹤龄小学将充分发展师资内力,凝聚社会帮扶之力,让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共圆寒门学子之梦,共营教育之蓝,为助力我县教育脱贫攻坚贡献力量,我们势必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