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统筹编制学校布局规划。结合实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认真调研分析各县区生源变化趋势,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思路,指导各县区研究编制《学校布局规划》,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是合理确定学校建设规模。指导各县区从近期需求与长远规划、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实际需要与办学能力的实际出发,按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 ,合理确定学校建设规模,编制形成《学校建设规划》。
三是科学编制学校平面规划。本着“立足长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根据城市、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教育布局规划,按照办学规模和《幼儿园设计规范》《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等标准规范,委托专业机构编制《学校平面总体规划》。
四是加强项目规划和储备。结合《学校建设规划》,围绕上级教育投入支持方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和民间资本投资意向,有针对性地谋划和储备一批项目,建立“教育项目储备库”,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明显、结构优化、接续有力”的项目储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