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急难愁盼”,增强社会救助“厚度”。通过简化办理流程、开展多种形式救助、及时回应困难群众关切等方式,解决好困难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在新增低保、特困等救助事项中实时跟进,及时协调解决各乡镇救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问题答疑作用。截至10月,我县现有城乡低保保障对象42179户、66857人,共发放城乡低保救助资金1.68亿元。及时回应了困难群众关切,积极践行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困必扶的社会救助理念。
聚焦智慧救助,融合“线上线下”,加强社会救助“力度”。一方面,以“大数据+铁脚板”为抓手,建立在保对象复核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转变,让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与医保、残联、乡村振兴等部门建立了稳定的信息交换机制。今年以来,共交换部门数据10万余条,通过入户摸排及时新纳入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临时救助共计1.2万余条次。及时防范“漏保”“漏救”等情况,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另一方面,通过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进行线上实时预警与线下数据核查比对相结合的主动发现工作模式,将原有保障对象和新申请救助对象纳入大数据监管之中,确保了社会救助对象“发现早、甄别准、救助快。”今年以来,城乡低保动态新增5441人,清退5746人;特困新增119人,清退116人。
畅通救助渠道,实现“快速响应”,厚植社会救助“温度”。在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县政府服务大厅设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窗口,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和网上申请渠道,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依托悬挂宣传条幅、摆放社会救助办事指南、发放宣传单及政策入户宣传等方式,加强与群众沟通联系,有效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知晓率,确保困难群众、特殊群体随时发现、及时介入,真正做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了困难群众的心坎上,将社会救助的“温度”厚植于民政服务的全过程。今年以来,开展了县对乡镇、乡镇对村社民政业务人员社会救助培训80余场次、1500余人次,发放社会救助政策汇编、民政九项惠民政策清单2万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