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来,青川县把茶产业列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该县创新“四调四推三方法”做大做强茶产业,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目前,茶产业涉及33个乡镇,占全县乡镇的91.6%;覆盖66个贫困村,2.7万贫困人口。
着力“四个调优”提质量。一是调优生产布局。将过去在高海拔地区零散发展茶叶基地的局面,调整为以低海拔、有水源、近交通、背风处的宜茶区域为主,相对集中成片规模发展;二是调优品种结构。淘汰过去在青川种植的老川茶品种和群体品种,主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实制性好的“安吉白茶、龙井43、中黄一号、福选9号、福鼎大白”等良种茶苗;三是调优种植模式。将过去“稀大窝,盖边茶、种子直播”的粗放种植模式,调整为“开挖种植沟、重施基肥、双行错窝栽植、套种豆类和绿肥”的集约化复合型种植模式;四是调优产品结构。将过去生产加工单一名优绿茶,转变为主攻名优绿茶,积极开发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同时提高夏秋茶鲜叶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转化。
着力“四个推行”助增收。一是推行“三资”入股分红模式。贫困户将资源(茶园)、资产(土地)、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茶叶企业和专合社经营管理,贫困户享受保底分红,有效增加其财产性收益;二是推行项目资金补转股模式。将政府补助给新型经营主体的项目资金拿出一部分量化成贫困户的股权,贫困户年年享受股权分红收益;三是推行新型主体带动模式。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实行订单收购鲜叶原料,优先安排贫困户到茶园、茶厂就地务工,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四是推行长期租赁模式。在贫困村,对贫困户无能力经营土地和茶园,贫困户将土地或茶园租赁给懂技术,善管理的贫困户或其他农户进行生产经营,按合同约定,进行利润分成,促进无能力经营的农户有一个稳定的收入。
着力“三个方法”见实效。一是联合“三种力量”建基地。推行“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在33个乡镇、49个贫困村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56个,共764名贫困户与茶叶专合社签订茶园长期合作协议,每年户均租金收入1800元;二是用活“三大资金”破瓶颈。通过扭住信贷资金、抓牢政府贴息、争取担保贷款三大资金,有效解决发展茶叶产业的资金瓶颈,全县876户贫困户累计贷款3390万元用于发展茶叶产业;三是引导“三方抱团”共发展。按照1家龙头企业或专合社带动1个贫困村发展1个产业园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优先在产业园就业务工,带动1257个贫困户2510名贫困人口,人均获得劳务收入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