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禽流感全称鸟禽类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由禽流感病毒(AIV)引发,是禽类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禽和野生鸟类,部分亚型可感染人类。它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作为重点防控对象,严重威胁禽类健康,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巨大潜在风险。
一、禽流感的危害
对养殖业打击沉重
禽流感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高致病性禽流感能让鸡群死亡率超90%,致使养鸡场破产,鸭、鹅等禽类养殖行业及整个养殖业产业链都遭受冲击,从业者生计难以保障。
部分亚型禽流感病毒(如H5N1、H7N9等)可感染人类。感染症状差异大,轻症类似普通感冒,严重时会发展成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病死率达30%—70%。疫情还易引发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秩序。
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像鸡、鸭、鹅、鸽子等是主要传染源。患病禽类发病时,分泌物和排泄物含大量病毒,一只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鸡,每毫升粪便中病毒可达数百万个。潜伏期禽类同样具传染性,其排出的病毒易引发疫情传播。
候鸟远距离迁徙,途经疫区易携带病毒。停歇时,通过粪便污染水源、土壤等。研究表明,携带病毒的候鸟能将病毒传播至数千公里外,扩大了禽流感传播范围。
三、传播途径
家禽接触感染源易感染,养殖户清理禽舍防护不当也可能被感染,病毒在禽群中传播迅速。
在封闭、通风差的禽舍,含病毒的飞沫或尘埃传播风险高,还可能造成不同养殖场间的疫情扩散。
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会使家禽感染。候鸟迁徙污染水域,加上水源流动,增加了防控难度。
四、易感动物
家禽普遍易感禽流感病毒,鸡、鸭、鹅等养殖密度大,病毒传入后易快速传播。雏禽免疫系统不完善,比成年禽更易感染,且病情更严重,如雏鸡感染死亡率明显高于成年鸡。
许多野生鸟类易感染,部分水鸟如野鸭、大雁等,因常在水域聚集,接触病毒机会多。湿地地区常能检测到野生鸟类感染情况,这不仅威胁其种群生存,还可能传播给周边家禽或其他动物。
部分哺乳动物在特定情况下也易感,如猫、狗接触感染源后有感染风险。虽未出现哺乳动物间大规模传播,但感染后可能成为中间宿主,增加病毒变异和传播风险。
五、防控措施
养殖场要保持清洁卫生,每周至少对禽舍消毒一次,选用高效消毒剂。保证禽舍通风良好,合理规划养殖密度。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个性化免疫程序,高发地区可多次接种。严格按说明操作,把控疫苗质量,监测免疫效果。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家禽的日常监测,发现疑似症状及时诊断。完善上报机制,确诊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预警系统,预测疫情趋势。
从事禽类相关工作的人员要做好防护,佩戴专业防护用品,按规程处理病死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病死禽需由专业人员无害化处理。
六、结语
禽流感防控是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只有了解相关知识、掌握防控措施,才能保护禽类健康、保障养殖业发展、守护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