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化区采取“政府补、企业投、群众建”的方式,健全政策、资金扶持机制,掀起新一轮稻渔综合种养热潮。
一是政策驱动。区委区政府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纳入全区五大产业集群,出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积极整合行业扶贫、产业扶贫等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争取浙江龙泉市对口帮扶资金500余万元,分年度支持核心区基地提升。2018年,规划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融资贷款项目中优先安排资金1亿元,按5000元/亩的补助标准,重点支持19个乡镇69个村2万亩辐射区田间设施配套,推动提质扩面,集群发展。推行“技术专家+核心示范户+示范区+辐射户”的技术培训和推广模式,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稻渔产业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产业间相互支持、合作、协调、融合的生产和技术问题。
二是协会引领。成立渔业协会,推行“协会+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在核心区建500—1000亩的示范基地,集成先进技术推广,开展苗种供应、人才培育,技术服务、产品营销,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培育稻渔综合种养农民专合组织15个、家庭农场6家、种养大户100余个,撬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
三是群众主体。坚持先试点、再示范、后推广的原则,以试点示范显著的经济效益激励群众主动投劳出资,高标准建设稻渔基础工程和精养池塘,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引导农户和业主组建护鱼队伍,开展定点定人巡查,强化稻田水产品的防逃防盗监管,减少稻渔日常损失,最大程度保证产业收入。去年以来,区内8乡镇30个贫困村500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脱贫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