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主要鱼病的防治

日期: 2019-11-21 来源: 局水产技术推广站 分享:
【字体: 打印

冬季水温低,鱼活动减少,摄食少,鱼病发生相对也少,因此鱼病的防治极易被人们忽视。其实,冬季也是鱼病发病率较高的季节,如果不加强防范,就会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尤其对高密度的鱼种越冬池的危害就更严重。现将冬季经常出现、危害性较大的几种鱼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赤皮病

本病由荧光假单胞菌侵染引起。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所有鳍基部均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有“蛀鳍”现象,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甚至出现“开天窗”现象。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地独游于水面。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等。

防治方法:(1)全池泼洒杀菌药物,如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溶液、强氯精、漂白粉等,连用1-2次。(2)晴天可用每千克饲料配10%氟苯尼考11.5克制成药饵投喂。

水霉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鱼类刚进入越冬池的一段时间内,因并塘或拉网时鱼体受伤,鳞片脱落,水霉菌入侵所致。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丛,呈棉絮状,白色或灰白色。菌丝破坏鱼体组织,皮肤黏液增多,使病鱼烦躁不安,游动失常,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 1、预防:(1)防止在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鱼体受伤;(2)鱼类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并注意放养密度适宜;2、治疗:(1)食盐(400 g/m3+小苏打(400g/m3)合剂,浸泡病鱼24小时;(23 g/m3高锰酸钾全池泼洒;(32-3 g/m3亚甲基蓝全池泼洒;(4)五倍子碾成末2-4 g/m3全池泼洒。不同的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

小瓜虫病

此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皮肤和鳃部引起。病鱼体表、鳍条或鳃部等处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严重时,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病鱼体消瘦,游动迟钝,浮于水面,有时群集绕池,鱼体不断和其他物体摩擦,不久即批死亡。

防治方法:1、预防: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消毒;2、治疗:(1)亚甲基蓝(3 g/m3)全池泼洒,每隔3-4天泼洒1次,连续3次;(2)用福尔马林(15-25 g/m3)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续2-3次。

三代虫病

该病是由三代虫侵入皮肤、鳍条、鳃部引起的,严重的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黏液膜,而失去原有光泽,状态不安,常狂游水中,主要危害幼鱼。

防治方法:(1)做好清塘工作,加强日常饲养管理;(2)鱼种放养前用20 g/m3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分钟~30分钟。

粘孢子虫病

该病由粘孢子虫侵入引起。粘孢子虫往往大量侵袭皮肤、鳃瓣,寄生在鳃表皮组织里不断生长繁殖,形成许多灰白色的点状的胞囊,使鳃组织受破坏,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严重感染,使鱼致死。

防治方法:预防:(1)用生石灰125千克/亩彻底清塘,以杀灭淤泥中的孢子;(2)鱼种放养前,用500 g/m3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30分钟。治疗:(1)用0.51 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连用2天~3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两个疗程。

萎瘪病

该病是由于缺乏营养引起的。病鱼表现为身体瘦弱,肋骨显露,头大尾小,游动无力,在天气晴朗的中午,常静止地浮于水面晒太阳,受惊时下沉缓慢,此病轻则影响鱼种质量,重则引起鱼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1)加强投饲管理,冬季不停食,只要水温上升到10℃,便继续投喂,一般以精料为主,投喂量占在池鱼体重3%5%为宜;(2)饲料中添加一些营养保健剂,如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克水产专用维生素C,可以增强鱼体免疫力,增强摄食能力,有效预防该病发生。

锚头鳋病

该病的病原体为多态锚头鳋、鲤锚头鳋、鲩锚头鳋等,主要寄生在鱼体上,使周围组织发炎红肿,影响吃食和呼吸,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可杀灭锚头鳋幼虫;(2)放养鱼种可用1020 g/m3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分钟~30分钟;③用青松毛或枫杨树叶,每亩用药10千克~15千克,扎成5捆~6捆,挂在食场周围。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