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化区立足区域实际,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产业化模式创新,着力构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山区稻渔“四化”生产建设体系。一是内外结合,打造基地建设标准。坚持田内、田外种养结合,大力实施“一沟一塘”田间配套工程,完善制定了山区标准化稻渔田间工程改造标准。在稻田内开挖不超稻田面积10%的宽2.5-3米、深1.2-1.5米的鱼沟,构建稻渔共生的最佳生态小气候。在田外按照每100亩基地配套10亩池塘的标准,建设前期苗种培育、中期养殖、后期集鱼池塘,确保鱼种就地培育、就近投放,下田鱼种成活率大幅提高,实现稻田生态种养和池塘生态高效养殖的结合。二是调优结构,统一品种遴选标准。立足地理标志产品“王家贡米”主产区的独特资源禀赋,结合绿色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加快推进稻渔产业品种结构调整,优选适宜不同海拔区域、达到国标二级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以及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鱼虾品种进入示范区。目前,水稻已由过去农户分散经营的100多个品种,统一调减为泰香优5号、旌优127、宜香优2115等3个主导品种;配套水产品由过去的鲤、鲫等常规鱼,逐步调整为黄辣丁、小龙虾等高端鱼虾,产业品种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是集成创新,建立生产技术标准。重点对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捕捞加工、质量管控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出台《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明确生物有机肥、绿色防控等投入品标准,水稻栽培、水产养殖技术标准,科学确定水稻种植密度、水产品放养密度,推行品种、技术、管理、品牌、销售“五统一”,积极打造昭化稻田土鲫鱼、黄辣丁等地方特色品牌,实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以此为基础打造的“女皇贡米”产品成为我省向十九大推介的唯一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