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具有迁飞性,暴食性、杂食性,主要为害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玉米粘虫以暴食玉米叶片为主,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为有效控制粘虫危害,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防控技术
粘虫繁殖速度快、短期内暴发成灾,3龄后食量暴增、抗药性增强,防控应控制粘虫的虫源基数,控制成虫发生,减少产卵量,抓住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关键防治时期,集中连片普治重发区,隔离防治局部高密度区。
(一)农业防治技术
结合农事操作,及时、认真清除田间路边杂草,减轻成虫卵量;在成虫产卵盛期,利用其在干枯叶尖产卵的习性,及时去除作物干枯叶,集中烧毁。
(二)成虫诱杀技术
利用粘虫成虫产卵习性、趋光、趋化性,采用谷草把、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1、杀虫灯诱杀。在成虫交配产卵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晚8点至早5点开灯,诱杀成虫。
2、性诱剂诱杀。用配置粘虫性诱芯的干式诱捕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田间,诱杀产卵成虫。
3、谷草把诱杀。一般扎直径为5厘米的草把,每亩插60—100个,5天换一次草把,将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以消灭粘虫成虫。
4、糖醋液诱杀。取红糖350克、酒150克、醋500克、水250克、再加90%的晶体敌百虫15克,制成糖醋诱液,放在田间1米高处诱杀粘虫成虫。
(三)幼虫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在粘虫卵孵化盛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
2、化学防治。玉米田虫口密度二代达10头/百株和三代达50头/百株以上时,可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3、注意事项。注意及时防除田间杂草,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若遇雨天应及时补喷。遇虫龄较大时,适当加大用药量。虫量特别大的田块,可以先拍打植株将粘虫抖落地面,再向地面喷药,对侵入玉米雌穗的粘虫可涂抹内吸剂药液。
(四)封锁隔离技术
在粘虫迁移为害时,可在其转移的道路上撒施15厘米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在玉米田亩用40%辛硫磷乳油75-100克加适量水,拌砂土30公斤制成毒土撒施进行隔离。
(五)白龙湖库区粘虫防治技术
白龙湖库区落水草地和农作物粘虫重灾区均已划定为一、二类饮用水源保护区,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五章第35条“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使用农药”的规定,建议开展绿色防控,通过物理防治和成虫诱杀,减少成虫数量、降低卵量。
二、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及时部署。各地要高度重视粘虫防治工作,及早部署防控工作,充分发动群众,搞好组织发动工作,迅速掀起查治高潮,力争把粘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
(二)强化监测,准确预报。各地要强化监测,及时掌握本地粘虫发生情况,明确发生分布区域、田间幼虫密度和重点防治田块,及时发布虫情信息,指导开展防治。对未来可能发生区域要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做好防治准备。
(三)突出重点,集中防控。对玉米粘虫常发和重发区域,要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化大面积连片统防统治,有效防治低龄幼虫,严格控制重发田幼虫转移危害,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
(四)加强宣传,强化指导。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宣传,加大技术指导力度,重发生区域植保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宣传防治技术,指导开展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