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北欧的民防模式
发布时间:2012-10-11
来源:本站
浏览量:4895
分享:
说到北欧,人们总津津乐道于她的童话气质、美丽的街景、如画的风光以及北欧人的幸福感(北欧在全球155个受调查的国家中,来自北欧的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名列前四,感受幸福的人比例最高)。本文想谈谈是北欧的民防模式。
一、北欧国家民防工作的主要特点
民防工作体制比较科学。北欧国家设有国家民防救援局“DSB”组织(民防委员会),负责对各种灾害的综合管理,主要职责有6项:一是在重大事故中提供救援支持和服务;二是作为核危机相应组织的一部分,参与全国核测量网络的工作;三是管理全国的公共警报系统;四是组织快速反应和救援方面的培训工作;五是承担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六是在战争中执行民众防护的重要任务。在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民防是城市防护与紧急预案理事会的附属机构,在和平年代的使命就是为政府紧急救援部门提供专门技术装备和人员的支持。比如在挪威全国的20个地区有负责民防日常工作的雇员300人。同时有1万人受过系统的民防训练,还有4万人作为待培训的储备力量,在1万人中,又分成254个任务小组(其中有特别任务小组119个)和158个支持小组,这些人员有全国统一的民防服装,分散布置在全国各地,形成一张全国性的应急救援网络。
政府和民众的防灾救灾意识比较强。在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保障民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责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在地下商场、公路隧道、公共场所等地随处可见一些人性化的设施(如救援报警装置、应急设施等)和大型急救装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防组织在北欧诞生,一直以来都注重处理紧急事务,包括与其他部门(如司法、警察部门)的联合行动,成为一个针对性很强的民众保障组织。在美国“9?11”事件后,民防组织还专门成立了污染清除小组,防控生化和辐射污染。除了大量的民防救援设备外,民防组织还将一些小型设备分发到个人储备管理,因此在民众的日常用车上都随车带有小型民防救援设施。
教育培训十分重视并且普及率比较高。北欧国家都十分注重对民众的防灾救灾教育,在中学阶段就开设防灾救灾的专业课程,同时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在挪威有3个民防自己的培训机构,每年培训800人左右的专业人员,同时还为其他部门(如应急服务部门、人道主义机构、私营机构等)提供民防课程培训;特别任务小组人员必须先参加3周以上的集训,以后还要每年短训4次,一般的救援指挥人员都必须是专业学院毕业,且须有5年以上的救援实践才能任职。民众中18—65岁的男、女性公民都可能号召起来履行民防责任。在挪威除1万人训练有素的任务小组成员外,还有储备的4万人支持小组人员都需经过培训。
永久性的避难所比较普遍。北欧国家的永久性避难所随处可见,很方便民众的使用。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市西南,人口只有4万的康斯布尔格市就有800多个避难所,这些避难所基本与我国的防空地下室类似,平时可以做仓储使用或做人员训练用,到战时需在三天内完成功能转换。在挪威,对1 000平方米 以上的建筑都需要配建地下的避难所,建成后由民防部门统一管理。现在随着避难所的不断增多,已经规定不需要新建避难所,只须维护好已有的避难所。因此,无论城市和村镇普遍建设了可供政府使用的民防地下指挥所、医疗救护站、居民藏身等地下掩体。这些民防工程通风良好,水电和卫生设备设施齐全,是应急避难的良好场所。
民防物资装备保障和快速行动比较到位。北欧国家除了建立了24小时的防灾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外,还从战略角度来落实各项保障工作。考察团在丹麦访问时就了解到距离哥本哈根市中心20公里外的一个郊区镇上,就建有国家级的应急指挥部,专门划出一个区域的土地用作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和堆放大型装备,并可以随时发往全国各地;在挪威奥斯陆市西北100公里的山区公路上,考察团还巧遇了直升机救援行动,看到了救护车、警车和民防救援直升机等多部门装备参与的快速救援行动。
二、几点启示
体制建设是基础。根据中央关于新时期人防向“防空防灾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政府统一领导的民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对各种灾害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行业为主体单独设置,各部门自成体系,这种体制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已经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情况,这种缺乏联动、各自为政、单一运作的防灾救灾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民防工作就可以吸取北欧等国家之经验所长,从我国的国情和当前的实际出发,改革传统模式,提高民防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加快民防融进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速度,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机构改革完成后,如何加快市、县级基层单位的“两防”一体化改革,确立民防工作在政府序列中的地位,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平台建设是关键。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综合性的防灾救灾信息指挥中心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基础工作。在防灾救灾指挥方面,必须依托高度信息化、专业化的指挥场所,科学的决策方式和集群化的指挥手段来实施救援工作。因此,应当把这些优势资源运用到民防工作中,通过改造,增加灾害信息处理和防灾救灾指挥功能,实现对各种灾害事故处置的综合性管理。
保障民生是根本。我国近代曾饱受过外敌入侵的战争之苦,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后,也做到了居安思危,增强了忧患意识,特别是人防工程建设在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和想到,地下空间应该如何合理开发?掩体设施能否运用于保障民生等问题,北欧国家有效地将地下掩体建设为永久性的避难所,就是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避难所”兼具防空、防灾双重功效,并且紧贴民生,是和谐社会理念中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具体体现。
防救结合需注重。救灾是治标,防灾是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北欧之行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应急准备、灾前管理、培训教育、快速反应等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措施,体会到了保障民生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因此,我们应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应急准备和灾前管理,积极建立信息收集、信息评估、信息研判和信息传送机制,实现系统化的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角色转变应努力。当前我们应当以发展的、创新的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体会、理解新时期的人防和民防工作,把握好“两防”一体化要求下的民防工作内涵,正确定位和找准自身在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位子,积极参与和主动参与政府的应急管理,充分利用人防资源优势和职能优势,使人防、民防工作更好地融合到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更大功效的作用,迎来民防工作的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