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落地政府拍板,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自2014年以来,昭化区进一步加强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每到位一项专项资金,须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组织区农工委、财政局、水务局领导进行会商,制订项目资金方向、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方式等,形成初步方案并经分管副区长、会商单位签字后,报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讨论,形成会议纪要后,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组织实施。在资金拨付上,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报账实施细则之规定,切实做到集中支付、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民办公助资金拨付程序:项目村申请,项目村质量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局业务股室驻现场人员、股室负责人、局质检站、项目分管副局长、局主办会计、局长分别签字,再送区财政局业务股室、区财政局分管副局长、局长审签后,由区财政支付中心拨付。公招项目资金拨付程序:项目施工方申请,建设方现场负责人、工程监理、项目业主、局主管股室、局质检站、分管工程副局长、主办会计、局长、财政局业务股室、财政局分管副局长局长签字、最后由区财政支付中心通过财政专户集中支付。有效防止了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2)坚持“四项制度、两榜公示”,有序推进建设项目。对纳入民办公助、村民自建的项目,简政放权,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乡、村两级干部的主动性,实现村民自建项目的决策自主权。如小农水、水保、农田水利维修养护等,坚持以村为业主,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投劳承诺制、乡镇验收制、部门监督制“四个制度”。各村组织村民“一事一议”会议讨论,自主申请立项建设;承诺项目劳力调动或投劳折资到位;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对项目村社建设质量、建设内容、工程量进行验收和造价结算,我局以抽查、巡查等方式对建设项目进行造价监督和质量监督。同时,以项目村为单位,坚持做好对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财务支出在项目现场和村委会“两公示”。对于公开招标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认真贯彻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四项制度”。实行项目班子验证、押证施工,严格要求项目班子、监理班子、设计代表必须到岗到位,严格合同履约监督和违约责任追究。坚持项目建设内容、项目班子、监理班子在施工现场和项目乡镇“两榜公示”。主动邀请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不定期进行项目检查,多次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工作视察,邀请项目区群众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及时报告、检举项目实施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虚心接受干部群众对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建群众满意工程、廉洁工程、阳光工程和安全工程。
(3)严把“四个关口”,建设优质高效工程。一是严把项目规划设计关。坚持立足区情、因地制宜、保障民生、服务产业为目标,切实做好项目规划和设计,不断进行多方案比较和论证,精心优化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各工程项目在充分满足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费省效宏;二是严把项目整合关。为根本改善农村水利设施薄弱状况,坚持以水利资金牵引,带动涉农资金整合,向扶贫村、旱山村、产业园水利配套集中投入,打捆使用,实现优势互补,有效确保了涉农资金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全区总体发展战略,更主要是保障了群众急需急盼问题的解决;三是严把工程质量关。坚持法人负责、社会监理、政府监督、企业保证的水利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落实各方质量责任。区水利质监站、项目监理单位认真执行工程质量管理有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强机电设备、原材料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切实杜绝不合格产品和材料进场。严格鉴证取样,依照相关质量规程做好跟踪检测和平行检测,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设计标准;四是严把项目内控关。加强水利项目内部审计监督,实行项目前期、实施管理、结算内审分机构独立负责,明晰职责。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资料移交专门机构独立进行验收和内部审计,完成内控体系,从机制上确保项目实施公平、公正、透明。
(4)深化水利改革,形成建管运维一体的长效机制。为持续发挥好水利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推行以村为单位的“村民自建”水利发展思路。对于民办公助的水利建设项目,实施主体上实行村民自主决策、自主申报、自主建设;在投资控制上实行村级预算、乡镇统筹、部门审批;在资金管理上实行村财乡管、部门监督、定期公示;在质量管理上实行廉勤监督、部门指导、一票否决;在项目验收上实行乡镇主导、群众参与、部门审查;在工程管护上实行自建自管、明晰权责、确权颁证。形成农田水利自建、自管、自受益,建管运维一体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