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时效特点。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在全区范围内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一是加快推进新建工程建设。本着加快完工一批、启动开工一批、着手规划一批的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二是加强已建工程毁损修复。全面启动对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情况的排查,找准、找全问题,限期修复水毁、灾损水利工程,特别是水库、堤防、农田灌溉设施和水源工程;三是加紧农村自办工程岁修。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
二、突出项目重点。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补短板、扩内需、稳增长的有力举措。一是加强统筹。按照“做优、做精、做新、做实”原则,将水利建设规划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规划衔接,统筹整合小农水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理、农业生产道路建设等项目,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二是全力实施2017、2018年水利脱贫攻坚项目。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等标准,解决好困难群众的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问题,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突出管护难点。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意识,在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筹集、管护模式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一是严格落实管护责任。进一步明确区、乡(镇)、村(社区)以及农户在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中的职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二是多方筹措管护经费。在区级财政对小型水库及部分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兜底的基础上,各乡镇从村级运行维护经费中抽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是创新多种管护模式。按照“谁受益、谁负责、谁实施”的原则,适度规模推动“以鱼养塘”管护模式,探索管护劳务外包、协会经营管理、设施量化入股分红(业主管护)等运营管护机制。
四、突出创新亮点。坚持以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持续推进农田水利深化改革进程。一是明确工程权属。进一步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作确权颁证步伐,按照属地所有原则,纳入所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逐步推进权责统一。二是建立高效节约用水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权流转,逐步建立农田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快灌区节水、灌排泵站更新等技术改造,更好地推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