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水入“园”,织农田水利灌溉网。建立以江、湖水源为主线,境内支流、水库为支线,站、塘(池)、渠(管)串联互通的到田到地生产用水体系,推动全市1.52万余公顷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连线成片式、群园化发展,形成了覆盖主要交通干线、骨干水网、现代农业园区、幸福美丽新村为内容的“长藤结瓜”式农建格局。目前,全市建成亿元现代农业园区4.8万余公顷。
(2)科技创新,建智慧节水新农业。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水利,实现“数字水利”向“智慧水利”转变,通过互联网PC端和手机APP客户端,控制田间阀门和监控灌溉用水数据,实现精准灌溉、管理。同时,积极推广光伏提灌技术,已建成光伏提灌站11个,有效提升了苍溪三会、剑阁红旗现代农业园区等10个现代农业园区渠系水利用系数。
(3)股权量化,助农户“坐收红利”。开展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确权登记工作,明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探索建立“股权量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租地务工”的收益分享机制,对财政投入的涉农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按5:3:2的比例分配量化给村集体、农户和贫困户。目前,全市已建成农田水利覆盖的产业基地26.7万余公顷,组建农民专合社2221家、家庭农场593家、龙头企业320家,辐射带动全市59%的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