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胡妈妈”科普小课堂
~开讲啦~
胡妈妈是我们省疾控中心一位资深的病毒学专家,也是一位喜爱科普和经验分享的热心家长。
她的“家长粉丝们”经常向她请教有关艾滋病的问题,问的最多的就是某某途径有没有感染HIV的风险。
与其一个个问题的回答,不如干脆好好跟大家聊聊传播途径这个话题,讲透彻了大家才好在遇到具体情况时“举一反三”。
HIV的传播途径说起来真的很简单,就三条: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可是具体到每一个人头上,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起来,也会让人产生很多疑惑。
所以,先强调一下大的概念:
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
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
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
好了,先把无谓的恐惧心理去掉,现在可以理性地来分析每种传播途径了。
母婴传播的前提是妈妈得是感染者,暂且不论,先来说说血液传播。
01
血液传播
谈到血液传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输血和血液制品。
输血嘛,一句话,遵医嘱。
而现在用于制备血液制品的血,在采集时会对供血者做检测,HIV抗体阴性才会采,但采了并不会马上用,而是过三个月,对供血者做了第二次检测,仍然是阴性时才会用。
不过,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就把这些球蛋白、白蛋白当补品用,因为没有哪一家的检测试剂敢说自己能保证不漏检所有的阳性样本,哪怕是百万分之一的机率,你遇上了就是百分之百。
这里顺便多说一句,对所有的统计数据,落到自己身上时,建议大家都这样考虑,只有百分百和零两个选项。
又被吓住了?怎么办?还是那句话:遵医嘱。
这里也顺带说一句,既然医生这么重要,大家不要有事没事去砍医生啊,让医生赔这赔那什么的,到时候整得医生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啥都要我们自己做决定,我们就都只有傻眼了。
第二个反应通常是吸毒。
这个是我们做家长的需要上点心的了。为什么吸毒和血液传播联系到一块儿的呢?
因为有些毒品是通过静脉注射的,在聚众吸毒时,会共用针头。这个听起来似乎不是问题:那不共用针头就是了啊。
但是,吸毒的人通常会把所有的资金最大化地用于购买毒品,其他地方都是能省就省,这针头共不共用在他们眼里真的关系不大。加上聚众吸毒,同伴压力和毒品的影响下,心智是糊涂的,哪里能想到其他的。
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毒品不需要静脉注射了,于是很多人觉得所以这条传播途径似乎对艾防工作人员和家长的压力都减轻了不少,可是我们知道常常是事与愿违啊,新型毒品带来的隐患更大,具体怎么回事咱们后面再讲。
这个时候,很多人认为似乎血液传播就没啥值得担心的了。其实,对于普通人群,这个时候值得担心的才开始。前面几条涉及的人群毕竟小众,我们平时生活中还不怎么会遇上。
平时生活中经常遇上的会是什么呢?我们看下这个截图:
尽管此类事件中涉及的绝大部分就诊者都是虚惊一场,但是它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HIV感染的场景。
洁牙、补牙、拔牙都有创伤性的出血,如果(注意,如果哈,是表示假设哈)消毒不到位,曾经给HIV携带者使用过的用具再用到我们身上,那就惨了咯。现在我们对牙齿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是不是我们的风险就很大了呢?
其实没那么可怕啦。医院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开张的,开了张后也不是随随便便做事的,有好多紧箍咒套着的呢。其他的不说,每年医院都会面临卫生执法大队的监督,而我们疾控中心有一项任务就是做“院感监测”的检验,要去医院采样,对手术台是不是无菌、消毒液有没有失效、医生的双手有没有保持洁净、手术器械消毒到不到位等等都要进行检验的。
所以,对于这个风险进行控制就是无数专家说过无数次的话:去正规医院就诊!!不要图便宜去路边歪摊点。
为了美我们会做很多事情,除洁牙矫牙外,女生们还喜欢穿耳洞(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男生也会),时尚点的还有舌洞啥的。不管是耳朵上还是鼻子上,亦或是肚皮上,要在身上打洞就要出血是肯定的。
还有一个小众点的行为:纹身。纹身时皮肤表面会有破坏性出血。那就同样会面临上面提到的风险。而且某些业务,我们还找不到哪家正规医院有开展,肿么办呢?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一方面跟孩子讲清楚风险,尽量打消其念头;另一方面尽量寻求正规的大点的口碑好的店去做。
综上所述,我们可能想到了,但凡涉及出血的事情,都需要慎重考虑。
有这个认识很好,可是有时候忧患意识过了却又不好了。
比如常常有人担心:蚊子要吸血的!要是它叮了HIV携带者,再来叮我,我不是惨了吗?
真相是,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因为:
1、HIV病毒不在蚊虫体内发育和繁殖。
2、蚊子吸血不会吐出。即使有吐血,其中的HIV病毒量非常少。
3、没有流行病学证据证实可以通过蚊虫传播艾滋病。
从理论上讲:蚊子在艾滋病感染者和健康人身上来回不停地吸血,要达到致病的病毒量,至少要在短时间内来回上千次。
最后,尽管离大家比较远,我还是想写在这里给大家了解一下:职业暴露!
这个是我们疾控中心的艾防人员、医院的医生护士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
国家对重点科室的就诊者实行“知情不拒绝”的HIV检测,并且要求对感染者信息严格保密。那么医护人员对于一般科室的就诊者是不知道其是否感染了HIV的。
一旦要手术,常规情况下术前会检测HIV感染情况,但紧急情况下,肯定是救人在前,检测在后。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是感染者,医生护士们面临着多大的风险?
可能大家要说,手术也好,看牙也好,医生不是有防护嘛。可是,医生还拿着刀/剪/针呢,咱削个水果还有不留神划着手的呢,医生谁又能确保不会刺着戳着自己呢?特别是当角度不好操作时,医生考虑更多的是病人的手术效果,而不是自己怎么操作不会伤到自己。
咱们疾控的艾防人员同样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就在普通人纠结于生活接触可不可能让自己感染HIV时,疾控中心的HIV检测人员每天面对的都是大量的阳性样本!而流病人员则要在感染者、高危行为者当中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行为干预活动。所以,真的再次呼吁大家对医生、对疾控人多点理解。
02
性传播
性这个话题就有点敏感了,特别是对中国家长,真的会觉得很吃力,因为两性问题在中国历来是比较回避的。
现在学校比以前好多了,会讲许多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对艾滋病等也有所涉及。但是,因为毕竟几千年的文化影响,我们的两性教育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里,都还是严重欠缺的,一些非常规的两性知识,就更是避之不及,哪里还会主动去讲。
但是,就艾防而言,这个内容是无论如何回避不掉,甚至还需要我们大讲特讲。
首先还是先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吧:
采取保护措施!
采取保护措施!!
采取保护措施!!!
有人要问了:什么是保护措施呢?简单直白点地说就两字:戴套!
下面咱们就分两个大的类别来讲。第一个大类别是异性之间。
当两人都是健康人时,咱们在HIV方面没什么需要操心的,可以放心那个啥。
当一方是HIV感染者时,那么另一方就有被传染的危险性,这个危险性有多大呢?
有资料表明,性行为HIV感染男性传染给女性的概率为1/200~1/2 000,女性传染给男性的概率为1/700 ~ 1/3 000。可能有些人,特别是男生会长出一口气:来700次才有1次遭起,怕啥。
可是如我前面所说,面对统计数据时,我们一定要牢记,对我们自己,只有感染和不感染两种可能,所以要么百分百,要么是零。不要抱侥幸心理。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女性的危险性更大,所以建议女生们在性行为时一定要要求男方戴套。
如果戴套就可以避免,那控制HIV传播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啊,为什么控制不下来呢?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行合一之难,说比蜀道更难一点不为过。
我们可以看一下某大学做的调查:在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84%的前提下,大学生们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态度的学生占30.6%,性行为发生率为11.8%;第1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男、女生分别为36.0%和31.1%。
这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知行合一是多么的困难。
对于我们家长而言,简单粗暴地不允许早恋也好,不允许在校期间有性行为也好,都只是用“堵”的办法治水,我们知道从鲧开始就证明不是个好办法的(再次证明知行合一之难)。
所以建议家长们采取“疏”的办法。要疏,首先就需要去了解做不到知行合一的原因,比如以下这些:
其一,侥幸心理,特别是迷信所谓的安全期。这多发生在自以为有相当性知识的孩子身上。
其二,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新型毒品。新型毒品不静脉注射了,直接吸食就可以,所以更难防。并且吸食后容易产生性兴奋,群交滥交的机率就大大提高,自然传播疾病的可能也大大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聚众酗酒同样会造成不良后果。
其三,性行为双方达不成一致,特别是很多女生,把不戴套与信任和爱挂上钩。在此特别提醒,孩子,先要爱自己才有能力爱人!!!也提醒男生们:爱也意味着责任!!!
其四,某些家境比较贫寒而虚荣心过强的孩子可能走上陪酒、援交等歧途,为了金钱或礼物与人发生性关系。
所以,一方面是两性观念的更加开放,另一方面是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再加上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压力,让高校成为了HIV感染迅猛上升之地。
在两性交往上,除了年轻一代,咱们奔五的人或已过半百的人依然需要多加警惕。
据调查,中老年男性发生嫖娼等商业性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是感染HIV的最主要原因;而女性多因与HIV阳性的配偶发生未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而导致感染。
所以,无论是我们自己及配偶,还是我们的父辈,都有必要了解戴套的重要性。
接下来咱们看下同性性行为。
先看风险大小:性传播感染概率最高的是男男同性肛交行为,达到1/10~1/1600。这里还只是平均数据,做为接受方的男同被感染风险还要更高。
有研究者分析了大学校园里男同现象增多的原因。先天趋同性的有之,更多的是好奇害死猫,本来因好奇想浅尝辄止、却很少有能及时抽身的。
另外提到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减少恋爱成本,和异性恋爱要吃饭、逛街、送礼……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远高于同性恋爱,所以……
这也提示女生家长们,不要让自家女儿给男生太大压力了,要不男生都找男朋友去了。
对同性性行为戴套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但是,仍然会有许多人选择不戴。一是有人觉得生理上讲快感更强烈,这个真没办法劝了,只能说凡事都要考虑后果,盘算一下一时之快终身服药划不划算;还有,万一是感染了毒性强还耐药的毒株,服药也不管用,就真的是以生命为代价了。
另外有一个需要家长们提醒孩子的是,有些人因为自己是被传染的,所以会出于报复心理故意进行无保护行为的滥交,而同性恋因为社会的接受程度低,所以稳定的性伴侣关系相较异性恋要难求,那遇上“恶魔”的机会就更高。
预防性传播最高效的措施就是戴套。但是,戴套就百分百安全了吗?
套套的有效性有赖于全程、正确使用,中途带套并不是万全之策!还有套套破了那肿么办?暴露后预防可以了解一下。
当然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守身如玉啦。
不过这个估计是不可能的,所以折衷一下,不要过于混乱就好。
也就是说,
不要过早性交,
不要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
不要多性伴侣,
不要去不安全的场所……
胡妈妈今天先讲到这里啦,回见~
供稿专家-胡梅
副主任技师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临床研究中心 质量科科长
四川省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