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二维码 关注无偿献血
|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无偿献血在我国实施22年来,我国的血液安全科技也得到不断提升
一血多用成主流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已由最初输血就是输全血发展到现在有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制品多达20种。随着科技的发展,“一血多用”成为现实。这不仅是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还能够避免由于把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给患者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用血安全。
捐献血液的方式也在科技“发力”后有所变化。除了捐献全血,人们还可以选择单独捐献血小板。
血小板的生成速度比红细胞快,一般在捐献血小板3天后会恢复到原来水平。因此:
全血献血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
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
单采血小板后与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4周;
全血献血后与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3个月。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随着科技的进步,献血不再是献血者将热血献出,输入到患者身体中,随着血液成分的制品大家族越来越庞大,血液中的不同成分经过分离会做成不同的制品提供给需求不同的患者。资料显示,我国全血使用量从1998年的100%下降到2016年的0.3%,成分制备率达到99%以上。
献血信息化不断提升
如今在很多地方,无偿献血都可以获得一张特别的“储值卡”,它没有实体,也没有价格,却记录着一个人的公益“能量”。电子献血证记录着每个人的献血情况,献血量还可以转换成公益积分。
这张电子献血证的背后,是包括采供血APP在内的整个信息化云平台。
电子献血证打通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联网,方便了献血者报销。如在浙江,所有献血者的信息会自动推送到各医疗机构,通过数据推送,献血者及亲属在出院时,可以获取用血免费的数据,自动结算相关用血费用,实现了用血报销的无纸化、零跑腿。
当然,供血信息的共享只是血液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有些省市还建立了从“血管”到“血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信息化管理贯穿于血液的采集、血液的质量安全管理、临床用血管理,以及还血用血服务整个链条,确保用血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表示,信息化是加强血液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血液质量、延伸服务、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血液检测技术更先进
消除血液质量相关不良事件、降低血液报废率一直是血液质量控制系统的使命。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经输血途径传播,一旦采集了受此类病毒污染的血液,汇入血库,将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是通过蛋白抗体反应进行检测,病毒以遗传物质(核酸)的形式进入人体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合成相应蛋白,从而“现形”,因此早期无法检测。为了减少病毒窗口期的感染风险,我国实现了血站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的全覆盖,在病毒进入早期还没有开始合成蛋白时就对核酸进行检测。周长强表示,2015年以来,我国血液核酸检测实现了全覆盖。
以艾滋病为例,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从血液中发现抗体之间的时间,目前为20天左右,在这段时间内,利用抗体检查难以发现病毒。而核酸检测将艾滋病病毒的窗口期缩短至11天,将乙肝、丙肝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分别由原来的50天、72天缩短到25天、59天。
在新冠肺炎病毒还没完全消除前,目前不少血站开始了无偿献血的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
永州市中心血站新建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并于3月27日正式上线投入使用。
从以上我们可知,无论是献血还是输血技术在我国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期待也相信无血型区别输血、“人造血”等等在将来成为现实。
长按二维码 关注无偿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