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利州东路一段739号 邮编628000 电话:0839-3265706 传真:0839-3264320
备案号:蜀ICP备202102352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73号
启动20处隐患点治理和排危除险工作;
召开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调度会5次;
13处中央特大型地灾治理项目已完工9处,在建4处;
对接省厅申报了11处治理工程、32处排危除险;
……
一直以来,朝天区自然资源分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安排部署,扎实做好地灾防治方面各项本职工作。特别是自党史学习教育以来,该局紧扣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繁荣和谐现代化新朝天的部署,让数据说话,为成效“加码”。
制定有效措施 织密地灾防治工作机制
朝天区地处秦岭南麓,是典型的四川盆周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山高坡陡谷深,地形相对差较大,加之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山体局部破碎,致使该区地质灾害更加易发多发。
地灾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快推进地灾隐患工程治理及消除地灾隐患显的尤为重要。
“摒弃原有的条条框框,重新整合区地质灾害指挥部及成员单位。”朝天区地环站站长赵文学介绍说。今年以来,区人民政府印发了《朝天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2021年县级领导干部汛期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联系乡镇和值班带班工作方案》。
进入汛期以来,朝天区自然资源分局先后召开5次全区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调度会,要求各相关单位及乡镇要进一步严防死守,加强极端天气预警预报,扎实抓好防汛减灾和地灾防治工作,确保全区安全度汛。
地质灾害重点在防,如何有效落实地灾防治责任很关键。今年区地灾指挥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落实机制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梳理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清单,落实了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及专兼职监测员共196人;对15个空心村确立了帮扶责任人,重新收集监测员账户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发放预案表99份、工作明白卡99份、避险明白卡863份,设立警示标志99个,实现工作有人落实,隐患点皆知晓的良好局面。
“地质灾害中实现群防群测很重要。”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分管副局长杨进介绍说,为提高群众地灾防治意识,该局一直加强宣传引导。截至目前,共组织宣传培训99场次、培训人员46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3300份,宣传画200份,开展地灾简易逃生演练99场次、参加人员1856余人次,开展区级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演练1次,进一步织密织牢了地灾安全防治工作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 织密地灾防治工作根基
“赶紧走,不要回去搬东西了!”10月5日凌晨1点左右,夜雨正大,朝天区羊木镇新山村七组新房子坪村地灾检测员王天珍发现地灾点下方道路裂缝加剧,心急如焚地对还想去搬东西村民赵发满大声吼道。夜雨中,赵发满及其周边在家的共4人在王天珍的引导下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与此同时,王天珍立即将险情上报至朝天区自然资源分局,并协助村干部转移周边群众。凌晨5点,裂缝仪发出警报,该处发生大面积滑坡,地灾点下方公路半幅垮塌,所幸发现及时,房屋和人员安全未受到地灾影响。
这惊险的一幕仅是朝天区自然资源分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监测预警值班值守到位”工作的一个缩影。近期,朝天区连续普降大到暴雨,全区仅国庆期间累计降雨量就达到200余毫米,大大超出同期降雨量,加之前段时间降雨较多,土壤水分饱和度大,为地灾防治工作带来严峻考验。
在此期间,朝天区自然资源分局始终坚持与各乡镇共同做好防灾避险宣传工作,让群众提高防灾意识,针对地灾险情能及时做好“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先后组织中子镇高车村院子头滑坡、曾家镇石鹰村大湾里滑坡等地灾隐患点和疑似隐患点受威胁群众转移避让327户1074人,组织八庙沟水电站等在建工程项目和非煤矿山转移避让21处622人,共计1696人,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成效的取得得益于该局始终监测预警值班值守工作。自汛期起,朝天区每天安排1名县级领导和1名科级领导值班值守,区地灾指办严格执行24小时双人轮流值班制度,对全区地灾值班值守情况每周开展一轮抽查,强降雨期间每天开展一轮抽查。截至目前已抽查38轮,共抽查防灾责任人874人次、监测责任人2774人次、监测员3800人次,人员在岗情况良好,为安全度汛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我局始终坚持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巡查排查、值班值守、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宣传培训、工程治理等基础性工作,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逐步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确保全区连续多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该局局长王洪彬说道。